你知道吗
生活/家居

下元节的来历和习俗

更新:2015-11-10 18:27:16 丨 标签:下元节传统节日习俗风俗 手机版 

下元节的来历和传说

  农历十月十五,是古老的“下元节”。此时,正值农村收获季节,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,包素菜馅心,蒸熟后在大门外“斋天”。又,旧时俗谚云:“十月半,牵砻团子斋三官”。原来道教谓是日是“三官”(天官、地官、水官)生日,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,杆上挂黄旗。晚上,杆顶挂三盏天灯,做团子需三官。民国以后,此俗渐废,惟民间将祭亡、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“中元节”时举行。

  农历十月十五,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,下元节,亦称“下元日”、“下元”。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。道家有三官,天官、地官、水官、谓天官赐福,地官赦罪,水官解厄。下元节,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,俗谓是日,水官根据考察,录奏天廷,为人解厄。”这一天,道观做道场,民间则祭祀亡灵,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。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。

  下元节亦是“水官大帝”禹的生日。相传水官大帝禹会在这天下凡为民解厄。在下元节这天,人们准备会祭祀水官大帝,因此,下元节也叫“消灾日”。

  此外,在民间,下元节这一日,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,炉神就是太上老君,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。

  下元节的习俗、民俗活动有哪些

  修斋设醮

  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。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,如祈福、禳灾、拔苦、谢罪、求仙、延寿、超度亡人等等,皆要修斋。修斋的方法大致分两类:一类略有三种,一设供斋。即设坛供斋蘸神,借以求福免灾。

  古代结坛方法有九种:上三坛为国家设之,中三坛为臣僚设之,下三坛为士庶设之。后世设坛渐弛。供斋可“积德解愈”;二节食斋。古人于祭祀之前,应沐浴更衣,不饮酒,不吃荤,以求外者不染尘垢,内则五脏清虚,洁身清心,以示诚敬,称为斋戒。斋戒可“和神保寿”;三心斋。心斋可“夷心静然”。

  另一类大略有九:一粗食、二蔬食、三节食、四服精、五服牙、六服光、七服气、八服元气、九胎食。

  除此之外,如持诵、忏法、祭炼等一切法事,也都包括在修斋范围之内。

  享祭祖先

  随着日月的流逝,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,享祭祖先亡灵,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。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,人类对祖先的信仰,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。信仰祖先、祭祀祖先,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,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。祖先崇拜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。原始人认为万物均有灵魂,人的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存在。由于人类在原始信仰中把自己看作双重构造,即肉体构造和灵魂构造,因此认为肉体可以死亡,灵魂永远活着,这就是“灵魂不死”的观念。

  正是这种人的灵魂观导致享祭祖先习俗的盛行,为了祈求先辈的灵魂在冥冥之中保佑其子孙后代,使他们免于灾难和不幸,人们为祖先亡灵举行祭祀活动。一般来讲,对祖先的祭祀方法是宗庙,国家有宗庙,民间各有祖先堂、家庙,通过祭祀,祈求福禄祯祥。全国各地在具体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习俗.山东省邹县民间,在下元节这天,要专门建醛设宴,祭祀祖先。湖南省宁远县民间,在下元节前后,还要普遍进行迎神赛会。

  祈愿神灵

  从祭祀内容与对象的演变来看,下元节又溶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,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、祈镶灾邪、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。福建省莆田一带,下元这天傍晚,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,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,农作物平安过冬。祭祀时,摆上斋品,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,以示虔诚。

  莆仙民间

  每逢农历十月十五,莆仙民间许多人家会在房前空地上排案供食品,烧香贡银,并让小孩子用烧着的香枝均匀地插成一片小方块,叫“布田”。这种习俗据说是祭“亡灵”,俗称“普孤”,就是普渡孤魂。

  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——下元节,也叫“下元日”。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。道家有天官、地官、水官等三官,说是天官赐福,地官赦罪,水官解厄。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、七月十五、十月十五,这三天被称为“上元节”“中元节”“下元节”。下元节,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。每逢下元节来临,水官下降凡间巡查人间善恶,为人们解除灾难。传说这一天,水官根据考察,录奏天廷,为人解厄。

  “下元节”正值农村收获季节,莆仙民间一些人家做豆腐、再油炸,也用新谷磨糯米粉做薄饼,包素菜馅心,油炸成“影糕”、“葱饼”、或香润可口的油炸食品团子,然后当作供品在大门外“斋天”。同时又焚“金银包”等祭拜祖先亡灵等活动,就是折红绿纸为仙衣,折锡箔为银锭,装入白纸糊的袋中,叩拜后焚化。

  旧时俗谚云:“十月半,牵砻团子斋三官”。以前道教徒在这一日还在家门外竖天杆,杆上挂黄旗,旗上写着“天地水府”、“风调雨顺”、“国泰民安”、“消灾降福”等字样。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,还有工匠祭炉神的习俗,炉神就是太上老君,这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。下元这一天,村民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,蒸麻腐包子等,也是以前农村孩子最高兴的日子,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后称为“福余”果品食品。

  下元节吃什么

  饮食风俗是节日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人类在长期的、众多的节日活动的实践中,形成了独立的、特殊的节令食品,诸如春节吃饺子,正月十五吃元宵、端午节吃粽子,中秋节吃月饼等等,它同其它风俗习惯一样,作为民族的一种共同情感、共同心态.统一着人们的节日行为,对节日的生存、发展起着重要作用。

  下元节也有其独特的节令食品,以北京为例,过下元节时,家家户户都要做“豆泥骨朵”。“豆泥”就是红小豆做的“豆沙馅儿”。是北京小吃“豆沙包子”。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“豆沙包子”,在几百年前的明代,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。具体如下:

  一、“五谷主偶像”米果

  农历十月十五为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,也是五谷主的生日,俗称“五谷主生”(也称“五谷母生”)。潮汕地区祭祀五谷主,要蒸制“五谷主偶像”和一些象征农具、五谷的“尖担”、“粟穗”等食品。

  “五谷主偶像”是用米粉加开水搓捏,做成像古代人那样头盘发髻,有眉目嘴鼻和耳朵,身缀以豆、麦的人形状,除了个别做技艺较高,有包以少量的馅料外,一般是没有包馅料的。

  “尖担”状的米果也是用米粉加开水揉搓成皮的,不过要将皮捏成圆饼形,且要包上适量的馅料,再将圆饼形的皮对折成为半圆形,并在其边缘抹上水,用手指将半圆的边缘捏紧,使其粘贴后,才可在中间处捏下去,捏成像“尖担”一样的形状。

  “粟穗”状既可用米粉加开水,并配以煮八九成熟的黄豆,或花生米、乌豆及盐等佐料,搓捏成柔块,再做成谷穗状;也可用皮料直接搓捏成像谷穗般的形状,再在其上面缀以煮熟的上述豆类。这些与其它年节所做的不同,均不用印模,而是用手捏制而成。

  二、米果

  客家的下元节,十月十五是相传为三界公诞辰,虽有敬祀,但不如上元节(元宵)和中元节(鬼节)热闹。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“完冬节”。农村常做糍粑,米果,芋子包,豆腐之类食品,谓“做完冬”。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戏之俗。下面介绍南瓜米果的做法。

  原料:老南瓜200克、籼米200克、米饭40克、韭菜15克、精盐9克、菜油100克。

  做法:

  1、磨米浆,将籼米淘洗干净,用清水浸泡6个小时后,放入米饭,搅散,再倒入石磨上,放少许水磨成细末浆。将南瓜去皮洗干净,切成小丁、韭菜洗净后,切成末、再将南瓜丁A、韭菜末混合,放入精盐拌匀、然后倒入细米浆中待用。

  2、将铁勺(一种专门炸米果的平底匀)放入热油锅中烧热,拿出,趁热依次将南瓜末浆放入,厚约0.5厘米左右,随即入八成热油锅中炸片刻、定型后再将铁勺翻过来,磕出米里浸炸,呈金黄色时即成。

  三、芋子包

  客家芋子包是永定的地方特色小吃,外表呈纺锤形,由芋子或马铃薯作为主料,馅料相当丰富。馅料是芋子包最关键的因素,把香菇、鱿鱼、葱花等放入锅里油炸,待香味四溢时舀起来,倒入切碎的菜料。菜料据主人饮食爱好不同而不同,较适合作馅料的有牛肉、猪肉、冬笋、莴笋、芹菜、蒜叶、大白菜等。菜料必须剁得碎碎的,炒熟之后倒入木薯粉调成的水。最后再把舀起来的鱿鱼等香料与菜料搅拌在一起,香喷喷的馅料做成了。

  原料:高筋面粉200克、低筋面粉20克、细砂糖25克、盐1/4小勺、酵母3克、奶粉15克、全蛋25克、水115克。无盐奶油15克、红豆沙200克(分成8等份)。白芝麻20克、蛋液适量。

  做法:

  1、将面粉全部混合,搅拌均匀后摔打至面团光滑(有面筋形成)。将奶油(室温软化)加入面团中,继续摔打至完成阶段(可以拉出由如口香糖般滴透明薄膜即可)。

  饮食风俗是节日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人类在长期的、众多的节日活动的实践中,形成了独立的、特殊的节令食品,诸如春节吃饺子,正月十五吃元宵、端午节吃粽子,中秋节吃月饼等等,它同其它风俗习惯一样,作为民族的一种共同情感、共同心态.统一着人们的节日行为,对节日的生存、发展起着重要作用。

  下元节也有其独特的节令食品,以北京为例,过下元节时,家家户户都要做“豆泥骨朵”。“豆泥”就是红小豆做的“豆沙馅儿”。是北京小吃“豆沙包子”。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“豆沙包子”,在几百年前的明代,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。

  为什么不过下元节

  下元节的文化内涵

  上元节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,中元节就是七月十五民间所谓的“鬼节”,而下元节被人们遗忘的比较久了,相关的民间风俗基本已经消失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道教中所说的“官”,其含义并非“官员”的“官”,而有“宇宙构成元素”这样的意思。道教认为:三元之气生成人伦,并滋养万物。有分析认为,中国道教主要产生在中国农业文明发达地区,所以,中国道教一向认为天玄地和地玄天,地生万物,水为生物之本,且地含水。这就是说,由于中国农业文明注重地水两元素对人类万物的重要作用,故而在中国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蕴涵着以地为中心去观察世界的“本体论”和“认识论”及其“方法论”。

  按照道教这种世界观,道教习惯将一年的“天官”(上半年)的正月的十五称之为“上元节”;下半年的地官节段的七月十五,则叫做“中元节”;由于地含水,水作用地,所以,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则是“下元节”。这上、中、下三元,则组构出了道教对世界的三元一体系统认识。人生在世,难免遭遇苦厄,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,或者说,虽不信仰却对其文化内涵有一定程度认同的老百姓,都很看重水官大帝“除困解厄”的神通。在这一天,人们祭祀祖先、迎接水官大帝,以求得困厄的舒解与人生的安详。下元节与上元节和中元节一起,构成了先民对人生感受、祈福、赎罪、解困等完整的生命体验,节日的范式不过是这种生命哲学的文化表达而已。

  下元节有一个很宝贵的东西,基于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:那就是对生命历程中持久的困境与苦厄的消除、化解。

  相关说明

  复兴下元节需要说明的是,这里所说复兴,并不是说一定要全民大张旗鼓都来过下元节。其实,让下元节的合理文化内容能够在时代中得以延续,有关的节日民俗能够有选择地继承下来,让有心过这个节的国民同胞有一种选择的余地,应该说就已经很好了。

  下元节有一个很宝贵的东西,基于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:那就是对生命历程中持久的困境与苦厄的消除、化解。这种生命的体验,并不能只用“愚昧无知”“宗教盲从”来概括甚至打压。我们考虑,下元节在当今时代,若能被塑造为中国人的“解厄日”、“祈福日”,那么它就有望得到复兴。

  基本思路

  那些焚烧“金银包”等祭拜祖先的活动,理当弃之不用。而采用其它更为妥当的对祖先的纪念方式。下元节来自道教,其实对当今的国人来说,这一天倒是近距离感受道教文化的契机。故此,下元节也可以成为一个道教文化的感受日。

  另外,由于水官即大禹,这种对大禹的纪念活动显然具有比较积极的意义,可以延续下来成为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一种有益活动。出于方便和现实的考虑,不妨把对祖先的纪念和对下元水官的拜祭合二为一,在其中加入纪念先人、解厄祈福两种人文意识。并通过节俭、方便的习俗,达到这一目标。

 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问题,对下元水官的拜祭,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信仰道教的什么偶像,其实,我们完全可以把下元水官当做一个文化符号意义上的宗教神,借以表达人们除困解厄的美好愿望即可。就象人们放鞭炮并不是为了驱赶“年”这一怪兽一样的道理。下元节除困解厄的主题,特别适合开展探问病人、慰问困厄者等充满人性关怀的活动。下元节的食俗,可以比较忠实的继承,并在其中融入人们相互祝福的美好心愿。

  民族服饰

  下元节是一个严肃庄重的民族节日,庄重和内敛是节日的基调。此时所穿的节日汉服,应该适应这种节日氛围。大红大绿、过于喜庆、过于活泼的汉服都是不合适的。综合考虑,我们建议,下元节,男子可以穿色调庄重、低沉的深衣常服,在拜祭时可以着玄端等更庄重严肃的衣服。女子可以穿色调较深的深衣、襦裙等。

  实践方案

  1、家中纪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:沐浴后,着合适的服饰,在洒扫干净的家中摆好几案,上面放上鱼肉、水果为祭品,略备祭酒。在下元之夜,焚香、祭酒,纪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。如家中有院落,在月出之后于院中进行更好。祭拜时,可根据被纪念者的身份采用适当的礼节。

  2、家中祭下元水官,祈祷消解困厄,生活更加舒心顺意:在同一副几案上进行就可以了。纪念完祖先之后,再次焚香、祭酒,向下元水官诉说生活的苦厄与烦恼,求祈生命之路更加安详顺意。这个过程中,在垫子上正坐即可,不必行拜礼等礼节。为了营造节日氛围,可以在正厅下、几案旁等处悬挂提灯(一般的灯笼即可,灯笼色调应庄重平和)。

  3、参观道教文化场所,参与有关的节日活动:可以根据各地的情况,如果本地有道观等道教文化场所,可着前述服饰前往。在道观中观看和参与有关的节日文化活动,了解道教文化知识。可举家前往。

  4、参加各地大禹纪念场所的祭祀活动:禹的纪念场所在中国各地分布广泛,陵、庙、碑等很多,可根据各地实际,参加这些场所举行的祭祀禹的各种文化活动。

  5、家中做下元节的节日食品食用或赠送亲友:可以蒸些麻腐包子一家人共同食用,可以做些糍粑,穿汉服赠送亲友,说些舒缓困厄、吉祥如意的祝福话语。

  6、探望病人等困厄中的人,为其祝福:可以同时携带下元节日食品。

  7、进行“水色”等户外活动:可以多人参与。皆穿汉服,于月出时乘彩船在河湖之上巡游。并可以在船上摆放祭品,置备乐器,悬挂灯笼,进行前述的纪念祖先、祭下元水官、祈祷祝福等活动,并可以分食下元节日食品。特别适合邀请病者(可以出行的)、遭遇变故的困厄者等亲友,集体为其祈祷、解厄,舒缓病痛、放松身心,祈祷幸福。

看过《下元节的来历和习俗》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

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,农历十月十五,亦称“下元日”、“下元”。正月十五日中国称上元佳节,乃庆元宵,古已有之;七月十五日中国称中元节,祭祀先人;......

下元节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 时间:农历十月十五 起源:上古时期 记载:春秋战国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,农历十月十五,亦称“下元日”、“下元”。 ......

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下元节,亦称“下元日”、“下元”。在这一天有很多的忌讳,那么,下元节出生的人好不好?下元节出生的人命运怎么样?让我们......

下元节是什么节日,有意思吗 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,农历十月十五,亦称“下元日”、“下元”。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,乃庆元宵,古已有之;七月......

编辑推荐
最新文章